一株大肥蘑菇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
發布日期:2019/11/1 16:39:46
劉明廣 張新紅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生化工程系,安徽 阜陽 236031)
摘 要:為開發利用一株大肥蘑菇,分別從碳源、氮源、無機鹽、溫度、水份和PH等方面研究了該株大肥蘑菇的生物學特性,結果表明:該株大肥蘑菇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為麥芽糖、最適氮源為麩皮、最適無機鹽為硫酸鈣、最適培養基含水量為60%、最適溫度為20℃、最適PH為6.5。
關鍵詞:大肥蘑菇;菌絲;生物學特性
大肥蘑菇(Agaricus bitorquis(Quél.)Sacc.)又名大肥菇,美味蘑菇,雙環菇,雙環蘑菇,大白蘑菇,屬于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傘菌目(Agaricales)蘑菇科(Agaricaceae)蘑菇屬(Agaricus)[1]。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不同生境中[2]。大肥蘑菇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多種營養和保健功能,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食用菌。筆者研究了該株大肥蘑菇的菌絲生長特性,為人工馴化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供試菌株和培養基
大肥蘑菇(ACCC50034),由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提供,該菌株源于澳大利亞。供試培養基:葡萄糖20g、蛋白胨2g、磷酸二氫鉀1.0g、硫酸鎂0.5g、瓊脂20g、蒸餾水定容至1000mL,121.3℃滅菌20min,PH自然。將大肥蘑菇(ACCC50034)接種到含有供試培養基的培養皿,25℃恒溫培養,待菌絲基本長滿平板待用。
大肥蘑菇菌絲顯微觀察
取大肥蘑菇菌落邊緣的菌絲(用解剖刀取一塊帶有邊緣菌落的邊長為1cm方形培養基),將帶有菌絲的培養基平貼在載玻片中央,置于熒光倒置顯微鏡的載物臺上進行顯微觀察并拍照。
不同碳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制備6種不同碳源培養基:4g碳源,4g瓊脂,0.2g磷酸二氫鉀,0.1g硫酸鎂,0.4g蛋白胨,200mL純凈水;試驗用碳源分別為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乳糖、麥芽糖和果糖。每組5個重復平板,在超凈工作臺上用直徑為5毫米的無菌打孔器取大肥蘑菇菌落邊緣菌絲接入不同碳源的平板中央,25℃恒溫培養。分別于接種后11d、12d記錄菌絲生長狀況。
不同氮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制備6種不同氮源培養基:4g葡萄糖,0.4g酵母膏,4g瓊脂,0.2g磷酸二氫鉀,0.1g硫酸鎂,200mL純凈水;每組添加氮源分別為1.2g酵母膏、0.6g蛋白胨、0.2g尿素、6g玉米粉、6g麩皮和0.5g硫酸銨。每組5個重復平板;接種方法同1.3,接種后于25℃恒溫培養。分別于接種后11d、12d測量菌落直徑, 記錄菌絲生長狀況。
1.5 不同無機鹽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配制5種不同無機鹽培養基:4g葡萄糖,0.4g酵母膏, 4g瓊脂,200mL純凈水;每組添加無機鹽分別為0.1g硫酸鎂、0.2g磷酸二氫鉀、0.1g硫酸鈣、0.1g硫酸鋅、0.1g硫酸亞鐵。每組5個重復平板,接種方法同1.3,接種后于25℃恒溫培養。分別于接種后10d、11d測量菌落直徑,記錄菌絲生長狀況。
1.6 不同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設置7個溫度梯度:5℃、10℃、15℃、20℃、25℃、30℃和35℃,每一梯度設置5個重復平板,接種方法同1.3,接種后分別放入上述溫度的生化培養箱進行恒溫培養,培養到11d、12d記錄菌絲生長狀況。
1.7 不同含水量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培養基配方為:干牛糞50%、玉米芯40%、棉籽殼7.45%、麥麩2.5%、硫酸鈣0.05%;將培養基含水量調配成分別45%、50%、55%、60%、65%、70%、75%和80%,然后裝入21×200mm的試管中,每組設3個重復,滅菌冷卻后,接種方法同1.3,接種后于24℃恒溫水平培養,接種培養10天記錄菌絲生長情況。
1.8 不同PH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供試培養基(同1.1)滅菌后,在超凈工作臺上趁熱用無菌移液管滴加1N HCl或1N NaOH溶液,調整培養基pH至5.0、5.5、6.0、6.5、7.0、7.5、8.0、8.5和9.0共9個梯度,每個梯度設5個重復,接入供試菌種,接種方法同1.3,接種后的平板于25℃恒溫培養。分別于接種后11d、12d測量菌落直徑,計算菌絲平均每天生長速度,記錄菌絲生長狀態。
1.9 數據分析
實驗數據采用SPSS 21.0分析軟件,對所得數據用Duncan進行統計分析(P<0.05)。
結果與分析
菌絲顯微觀察結果
顯微觀察發現大肥蘑菇菌絲在培養基上程樹枝狀向外蔓延,細胞比較狹長,菌絲無橫隔,無典型的鎖裝聯合(圖1)。
圖1 大肥蘑菇的菌絲顯微照片(顯微放大400倍)
不同碳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表1可知,在不同碳源培養下,大肥蘑菇的菌絲生長勢、菌絲疏密度、菌絲顏色和生長速度不同,在麥芽糖碳源培養下,菌絲濃白,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菌絲生長勢和疏密度也最好,葡萄糖和蔗糖的碳源培養下菌絲生長速度差異不明顯,此兩種碳源與麥芽糖碳源相比差異顯著,菌絲生長勢也不及麥芽糖碳源,因此麥芽糖為該菌株的最適碳源。
表1 不同碳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碳源 | 菌絲生長勢 | 菌絲體顏色 | 菌絲疏密度 | 菌絲生長速度(mm/d) |
葡萄糖 | ++ | 灰白 | ** | 1.25±0.06b |
蔗糖 | ++ | 濃白 | *** | 1.25±0.06b |
可溶性淀粉 | ++ | 濃白 | *** | 0.75±0.06d |
乳糖 | ++ | 濃白 | *** | 1.00±0.14c |
麥芽糖 | +++ | 濃白 | *** | 2.00±0.14a |
果糖 | + | 濃白 | *** | 1.00±0.27c |
數據為5次重復的平均值±標準誤差,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各組差異顯著水平P<0.05;“+” 表示菌絲生長勢弱,“++”表示菌絲生長勢一般,“+++”表示菌絲生長勢強;“*”表示菌絲體生長不濃密,“**”表示菌絲體濃密度一般,“***”表示菌絲體生長濃密。
不同氮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氮源培養條件下該菌株的菌絲生長勢、菌絲疏密度、菌絲體顏色和生長速度不同,麩皮氮源條件下菌絲生長勢、菌絲疏密度最好,菌絲生長速度最快,硫酸銨氮源條件下菌絲停止生長,蛋白胨和玉米粉氮源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差異不明顯,酵母膏和尿素氮源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差異也不明顯,所以麩皮為該菌株的最適氮源。
表2 不同氮源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氮源 | 菌絲生長勢 | 菌絲體顏色 | 菌絲疏密度 | 菌絲生長速度(mm/d) |
酵母膏 | + | 濃白 | *** | 0.75±0.06c |
蛋白胨 | + | 濃白 | *** | 1.75±0.06b |
尿素 | + | 濃白 | ** | 0.50±0.12c |
玉米粉 | ++ | 淺白 | * | 1.75±0.06b |
麩皮 | +++ | 濃白 | *** | 2.50±0.50a |
硫酸銨 | + | 無 | 無 | 0 |
注:同表1
不同無機鹽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表3可知,硫酸鈣為無機鹽條件下該菌株的菌絲濃白,菌絲生長勢、菌絲疏密度最好,菌絲生長速度最快;硫酸鎂、硫酸鋅無機鹽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差異不明顯,但與硫酸鈣相比差異顯著;磷酸二氫鉀和硫酸亞鐵無機鹽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差異也不明顯,菌絲生長勢最弱,所以硫酸鈣為該菌株的最適無機鹽。
表3 不同無機鹽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無機鹽 | 菌絲生長勢 | 菌絲體顏色 | 菌絲疏密度 | 菌絲生長速度(mm/d) |
硫酸鎂 | ++ | 濃白 | *** | 1.50±0.36b |
磷酸二氫鉀 | + | 濃白 | *** | 1.00±0.14c |
硫酸鈣 | +++ | 濃白 | *** | 2.00±0.19a |
硫酸鋅 | ++ | 淺白 | *** | 1.50±0.16b |
硫酸亞鐵 | + | 濃白 | ** | 1.25±0.06c |
注:同表1
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表4可知,該菌株在不同溫度培養條件下,菌絲生長勢、菌落形態、菌絲體顏色和菌絲生長速度不同,該菌株在20℃菌絲生長勢最好,培養11 d菌落直徑最大,菌落濃白、健壯而圓整,25℃條件下菌絲雖然生長勢也最好,但菌落不圓整,培養11 d菌落直徑與20℃差異明顯;該菌株在5℃菌絲長勢弱,生長極慢;在35℃菌絲長勢弱,菌絲停止生長,接種塊退化變成黃褐色,綜上所述,20℃為該菌株的最適生長溫度。
表4 不同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溫度(℃) | 菌絲 生長勢 | 菌絲體 顏色 | 菌落形態 | 菌落直徑 (mm/11d) |
5 | + | 濃白 | 菌絲密,生長極慢 | 6.0±0.36f |
10 | ++ | 濃白 | 菌絲密,生長較慢,菌落圓整 | 10.5±0.50e |
15 | ++ | 濃白 | 菌絲健壯,生長較快,菌落圓整 | 15.2±0.21c |
20 | +++ | 濃白 | 菌絲健壯,生長快速,菌落圓整 | 21.0±1.33a |
25 | +++ | 濃白 | 菌絲生長較快,菌落不太圓整 | 19.5±0.5b |
30 | ++ | 灰白 | 絮狀,生長較慢,菌落不圓整 | 11.6±0.10d |
35 | + | 黃褐色 | 接種塊菌落退化,生長停滯 | 5.0±0.00g |
注:同表1
含水量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表5可知,含水量影響該菌株的菌絲生長勢、菌絲生長速度和顏色,含水量為65%時菌絲生長勢最好,菌絲濃白,10d菌絲生長的長度最長,含水量為60%時,菌絲生長勢雖好,但10d菌絲生長的長度與含水量為65%的相比差異顯著;含水量為55%和70%時差異不顯著;含水量為45%、50%和75%時,差異也不顯著;含水量為80%時,菌絲灰白,菌絲生長緩慢,綜上所述,培養基含水量為65%時最適合該菌株。
表5 含水量對大肥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含水量(/%) | 菌絲生長勢 | 菌絲體顏色 | 污染率 | 菌絲體平均長度(mm/10d) |
45 | + | 灰白 | 0 | 12.0±1.00d |
50 | ++ | 濃白 | 0 | 14.0±1.00d |
55 | ++ | 濃白 | 0 | 19.0±1.00c |
60 | +++ | 濃白 | 0 | 21.0±1.00b |
65 | +++ | 濃白 | 0 | 23.0±1.73a |
70 | ++ | 濃白 | 0 | 18.0±1.00c |
75 | ++ | 濃白 | 0 | 13.0±1.00d |
80 | + | 灰白 | 0 | 10.0±1.00e |
數據為5次重復的平均值±標準誤差,其它注同表1
PH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由表6可知,培養基的酸堿度影響該菌株的菌絲生長勢、顏色、疏密度和生長速度,當PH為6.5和7.0時,菌絲生長勢好,菌絲潔白,但兩者的菌絲生長速度差異顯著,PH為6.5時,菌絲的疏密度也更好;PH為8時,菌絲生長速度介于PH7.5和PH8.5之間;菌絲在PH5.0、PH5.5條件下均停止生長,因此該菌株的最適PH為6.5 。
表6 PH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PH | 菌絲生長勢 | 菌絲體顏色 | 菌絲疏密度 | 菌絲生長速度 (mm/d) |
5.0 | + | 無 | 無 | 0.00±0.00g |
5.5 | + | 無 | 無 | 0.00±0.00g |
6.0 | + | 淺白 | * | 0.50±0.08e |
6.5 | +++ | 白色 | *** | 1.75±0.06a |
7.0 | +++ | 白色 | ** | 1.50±0.16b |
7.5 | ++ | 白色 | ** | 1.25±0.06c |
8.0 | ++ | 白色 | ** | 1.12±0.15cd |
8.5 | + | 淺白 | * | 1.00±0.07d |
9.0 | + | 淺白 | * | 0.25±0.06f |
注:同表1
3 小結
試驗分析了該株大肥蘑菇菌絲的形態特征,最適碳源、氮源、無機鹽、溫度、PH和含水量,為該菌株的馴化栽培提供了理論依據,但該菌株的適宜栽培配方和出菇環境依然未知,這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為開發利用該菌株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卯曉嵐.中國蕈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28-233.
[2] 楊琴,杜雙田,張桂香.環境因素對大肥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8,46(3):128-133.